民生策略:脫虛向實,勇往直前

分享本文


【報告導讀】當前無論是地產內部或是宏觀經濟整體,脫虛向實的趨勢已然形成,前者不再是政策工具的一環,政府的托底行爲有助於穩定部分地產鏈條的實物工作量;對於後者而言,去金融化進程的深化或許也伴隨單位GDP的增長所需要的貨幣的下降。全球視角來看,當各國紛紛進行趨勢性財政擴張的階段,也往往對應着全球進入衝突加劇時期,大宗商品作爲“中間貨幣”的價值也將迎來崛起。擁抱實物,堅守主线。

Summary

摘要

地產脫虛向實:當地產不再成爲政策工具

在高能級城市“全面放开限購”政策出台利好刺激下,地產再度錄得優異表現,然而與五一節前不同的是,地產相關板塊表現則出現分化,與地產行業本身制造與實物屬性更相關的建材、家居板塊延續反彈,家電延續上漲,而在我們框架中指出的更受益於金融屬性的食品飲料與新興產業則整體回落,市場基於中國重新回到“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預期的風格切換逐漸降溫。投資者需要意識到的是,房地產作爲重要政策工具的時代已經遠去,當下更像是對於房地產作爲一個重要產業的托底行爲與存量風險的化解。這意味着兩點:第一,托底行爲本身有助於穩定部分地產鏈條的實物工作量;第二,如房企債務問題能夠平穩過度,行業中部分公司有希望在盈利探底後,开始修復估值(不再類似於2020年以前給予折價)。那么這也意味着:如果房地產的上漲和食品飲料與新興行業的走勢越背離,其持續性越強。往後看市場新的風格切換的重要觀測點將在於地產政策能否成功幫助房企實現庫存的消化,進而帶來房價企穩回升預期。

經濟脫虛向實:去金融化進程的深化或許也伴隨單位GDP的增長所需要的貨幣的下降

2024年4月金融數據走弱幅度超出市場預期,盡管當中有部分結構性因素的擾動,然而4月新增社融與M1同比增速的罕見轉負(前者爲-1987億元,後者爲-1.4%)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着當前宏觀經濟中地產的長期缺位導致的去金融化過程正在深化。從歷史上看,M1是克強指數良好的領先指標,一般領先2到3個季度,然而本輪M1回落周期中克強指數韌性明顯超出歷史規律,並在當前似乎仍在延續: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增速爲1.5%,相較3月實現由負轉正,整體超出預期,而部分生產相關品種(油、銅、機電產品等)進口的改善也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國內生產的積極性仍在修復。中期看,當前M1/實際GDP的比重已然下滑至56.9%,處於2007年以來的低位,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的債務驅動模式正在漸漸退去,實物生產驅動下單位GDP的增長,對所需要的貨幣資源(以M1表徵)也同樣下降,未來M1或許會重新在新的平台上恢復同比增速與相關經濟數據的關系。另一方面,CPI的企穩回升主要來自於豬價的周期性回暖、必需消費品的漲價與輸入性通脹相關的貢獻,這與金融、經濟數據一致,並非是過往消費升級的恢復。同樣,當下龍頭企業的邏輯與2016-2017年已經不同,當年龍頭是以營收成長獲取更大利潤空間,而本輪龍頭企業只是更能守住利潤和ROE,它是單位GDP中利潤下降背景下的一個重要支线。

地緣衝突與財政擴張:“中間貨幣”的價值崛起

2024年4月底,美國財政部超預期上調了2024年Q2的借款預期規模;國內來看,中國財政部將於5月13日召开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動員部署會議。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走向“大政府,大財政”的道路。回顧過去100余年的歷史,當各國紛紛進行趨勢性財政擴張的階段,也往往對應着全球進入衝突加劇的時期: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是東西方冷战期間,世界上主要大國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相較過去均明顯擡升。地緣衝突的常態化可能是一種趨勢:這也就意味着投資者在邊際交易放緩時,往往是好的买入時期。不可忽視這一時期”中間貨幣“的作用:美國獨立战爭期間,中間貨幣“西班牙銀元”相對於英鎊出現上漲;反面思考是:黃金的比較大的熊市之一則是出現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大宗商品本身就是不需要任何共識的中間貨幣,其價值中樞應該上移。

擁抱實物,堅守主线

我們認爲,“中間貨幣”與“實物屬性”的資源品是這一時期的佔優資產:銅、煤炭、油、資源運輸(油運、幹散等)、鋁和貴金屬。市場認爲的大部分“紅利資產”本身與實物工作量相關,近期陸續形成漲價預期,分母端利率上行預期緩解,積極布局:水電、水務、鐵路、燃氣,以及銀行;制造業來看,需求側的是海外增量+國內韌性,供給上行業壁壘穩固,次優是有供給出清的希望:船舶制造、重卡、工程機械、化工龍頭。最後,保險、新能源、電子元器件、小食品等仍有一定修復空間。

 風險提示1美聯儲超預期加息2產業格局加速惡化

報告正文

1、地產不再作爲政策工具,去金融化的過程仍將演繹。

1.1 市場博弈地產行業見底,未來下一個風格切換的觀測點仍在“房價”

本周(2024年5月6日至2024年5月10日,下同)在高能級城市(杭州、西安)“全面放开限購”政策出台利好刺激下,地產再度錄得優異表現,然而與五一節前不同的是,地產相關板塊表現則出現分化,與地產行業本身制造與實物屬性更相關的建材、家電家居板塊延續反彈,而在我們此前框架中提出得更受益於其金融屬性的食品飲料與新興產業則整體回落;與此同時,前期表現強勢的資源與紅利板塊重新上漲。這表明當前市場基於中國重新回到“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預期的風格切換出現明顯降溫,投資者需要意識到的是,對房地產板塊的放松作爲用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工具一部分的窗口期已經過去,當下更像是對於房地產本身作爲一個重要產業的托底行爲,未來房地產逐步不再成爲一個政策工具,而是回到產業邏輯本身,盈利探底,估值修復。當前依然處於左側,其股價的上漲更像是市場期待未來房企債務問題解決,行業本身實現見底。這也就意味着:如果房地產股的走勢仍和食品飲料一致,意味着博弈政策居多,持續性較弱;如果房地產表現逐漸與食品飲料出現分化,其上漲趨勢延續可能性較大。

而隨着對地產政策的博弈趨於尾聲,往後看市場新的風格切換的重要觀測點將在於地產政策能否成功幫助房企實現庫存的消化,進而帶來房價企穩回升預期的回歸。

1.2 當下去金融化的過程仍在演繹,經濟增長延續制造業與出口驅動格局

本周國內基本面上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2024年4月金融數據走弱幅度超出市場預期,尤其是4月新增社融與M1同比增速的罕見轉負(前者爲-1987億元,後者爲-1.4%),而從歷史上看,M1是克強指數良好的領先指標,一般領先2到3個季度,而近一年來兩者之間出現一定背離。這背後一方面表明着當前隨着地產的持續缺位之下,宏觀經濟去金融化過程的不斷深化(當然《金融時報》也同樣指出,4月貨幣增速回落存在“理財搬家”、治理“資金空轉、手工補息”與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優化調整等因素),而另一方面也或許體現着當前經濟增長結構的變化,即實物生產驅動下單位GDP的增長所需要的貨幣資源(以M1表徵)也同樣下滑,當前已然降至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相較之下,4月的實物世界韌性依然十足,出口金額當月同比增速爲1.5%,相較3月實現有負轉正,整體超出預期(萬得一致預期爲0.4%),而從結構上看以價換量依然廣泛存在;而從進口金額累計同比增速數據來看,大宗原材料(油、銅)、塑料與機電產品的4月相較於Q1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表明當前國內生產景氣度依然偏高,經濟增長結構延續向制造業與出口切換的格局

而從2024年4月的通脹數據中,我們似乎看到了CPI的企穩回升,然而結構上看,豬價的周期性回暖、必需消費品的漲價(生活服務用品)與輸入性通脹相關(油價)是主要貢獻,並非是消費升級相關所帶動。本輪的CPI回暖確實是底層資產的“通脹”。

2、大宗商品作爲中間貨幣的價值:當地緣衝突與財政擴張成爲常態

2024年4月底,美國財政部超預期上調了2024年Q2的借款預期規模後(2430億美元,較今年1月發布的上次預估值2020億美元上調410億美元),財政支出力度充滿韌性,成爲緊縮貨幣政策下美國經濟韌性的重要來源;而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會議也指出,要及早發行並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國財政部將於5月13日召开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動員部署會議),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近兩年來,市場化力量爲主導的全球化格局被逆轉,以中美爲代表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走向“大政府,大財政”的道路,這背後也深刻反映着全球宏觀環境的巨大變化。

事實上,回顧過去100余年的歷史,當各國紛紛進行趨勢性財政擴張的階段,也往往對應着全球進入衝突加劇的時期: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是東西方冷战期間,世界上主要大國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相較過去均明顯擡升。無論是當前巴以衝突的進一步升級,或是美國對華貿易限制清單的擴展,都是地緣衝突的頻發與大國競爭加劇常態化後的一種體現。從2022年开始,市場投資者一直用一種視角看各類衝突:即只要衝突緩和,那么之前的衝擊就會遠去。但是卻忽視了:各類衝突都是在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必然。在面對新的時期時,投資者如果進行簡單的事件驅動決策可能會“疲於奔命”。

從另一視角來看,對於大宗商品而言,全球主要國家的“寬財政”政策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端形成支撐,而地緣衝突常態化同樣使得以黃金爲代表的貴金屬相較於貨幣的價值迎來重估,其實對於大宗商品而言,本身就是不需要任何共識的中間貨幣。

歷史上有兩個有意思的案例:美國獨立战爭期間,中間貨幣“西班牙銀元”相對於英鎊出現了上漲。而反面思考是:黃金的比較大的熊市之一則是出現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而80年代中後期,由於蘇聯开始勢微,產油國开始與美國聯合打壓油價。資源品本身,從各個維度,都是更不確定的逆全球化下的價值承載方。

3、龍頭行情:盈利韌性帶來的相對優勢,實物重估下的重要支线劇情

近期隨着市場高低切行情的擴散,部分低位龍頭股的反彈使得市場目光开始從過去兩年的中小盤主題行情中逐漸轉向大市值。年初至今,從我們用各細分行業的市值與營收雙第一的成分股等權加權構成龍頭股指數表現來看,收益率達12.72%,但在寬基指數中次於紅利指數。而從結構上看,在多數行業之中,龍頭股的表現均相對佔優

這不禁讓投資者聯想起上一輪2016、2017年的高ROE的龍頭白馬股行情,然而需要留意的是驅動邏輯的截然不同:當時宏觀經濟正處於地產周期全面復蘇,利潤空間被打开,市場對龍頭股似乎是抱以供給側出清後,其能夠搶佔更多份額,進而打开自身盈利上限的期待,事實上我們也能看到2016年後多個行業中龍頭企業的營收逐漸展現出高於行業本身的彈性;而這種情況在當前並未發生,本輪市場定價的更像是在利潤空間被壓縮後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以ROE與利潤率表徵)韌性。值得一提的是,當市場偏好逐漸從追求超遠期利潤轉向定價維持當前利潤的韌性,股息率的重要性也將凸顯。

4、新時期,新資產

隨着地產相關政策密集出台,投資者左側博弈地產政策的窗口期也行將過去,而前期強勢的資源與紅利股的反彈也正在驗證着我們前期的判斷:低位資產的補漲事實上是爲了更好地打开主线行情的上漲空間。市場本身的風格切換觀測點在經濟增長的結構而不是經濟強弱本身。當前去金融化過程仍在不斷演繹之中,然而單位GDP所需要的M1含量卻正在下降,以制造業與出口相關實物流量修復驅動的經濟增長結構下,供需結構相對佔優的上遊資源依然是利潤分配與盈利強韌性的方向。中長期來看,大國財政趨勢性擴張成爲大宗商品價格中樞上移的需求支撐,而地緣衝突的常態化也使得其相對於貨幣的價值重估之路也遠未到終點。

逆全球化與脫虛向實已經勢不可擋,資源品是這一時期最重要資產,相關上市公司定價仍遠遠不足:銅、煤炭、油、資源運輸(油運、幹散等)、鋁和貴金屬紅利資產調整接近充分,本身與實物工作量相關,近期陸續形成漲價預期,分母端利率上行預期緩解,積極布局:水電、水務、鐵路、燃氣,以及銀行;制造業來看,需求側的是海外增量+國內韌性,供給上行業壁壘穩固,次優是有供給出清的希望:船舶制造、重卡、工程機械、化工龍頭。前期推薦的短期邊際修復組合部分板塊仍有空間,如:保險、新能源、電子元器件、小食品

4、風險提示

1)美聯儲超預期加息。美聯儲超預期加息將大幅抑制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並使得美元大幅走強,這將打擊大宗商品價格

2)產業格局加速惡化。如果以新能源爲代表的基金重倉行業的產業格局加速惡化,產能迅速過剩,那么中期問題將在短期內提前暴露,市場情緒走弱之下板塊存在進一步下跌的風險。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於2024年5月12日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A股策略周報20240512:脫需向實,勇往直前》,證券分析師:牟一凌 SAC編號S0100521120002 | 吳曉明 SAC編號S0100523080002


標題:民生策略:脫虛向實,勇往直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