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位轉型浪潮下,雖然能為財務預測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但導入前提是企業內部的資料要夠乾淨、流程要夠標準化。專家提醒,目前許多企業仍停留在以Excel進行財務分析的階段,若在數據品質與流程控管尚未到位時就貿然上線AI模型,反而容易導致預測失準、流程混亂、決策品質下滑。
企業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與威科集團CCH Tagetik日前共同舉辦的「智慧驅動新時代:AI與數據賦能的財務預測」研討會,聚焦於企業績效管理中的「財務預測作業」,探討AI技術應用、數據驅動策略與財務人才發展三大核心議題。
研討會邀請來自產業界與學界的專家現身分享,深入剖析從EPM平台導入、數據整合,到AI與Gen AI在預測模型中的實際應用,協助企業掌握技術趨勢並找到具體轉型方向。
活動開場由新竹附設醫院資訊室主任徐國偉博士,剖析AI與大數據在財務會計領域的最新應用。他指出,透過ERP、CRM等資料平台整合、視覺化工具與雲端解決方案,企業可大幅提升資料處理效率,重新定義財務部門的角色與價值。
安永企業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協理彭德全指出,正確的做法應是先導入企業績效管理(EPM)平臺,建立數據的結構與標準,再結合AI進行預測分析,才能真正提升決策效率與靈活度。
生成式AI(Gen AI)更展現出在日常財務作業中的潛力。彭德全舉例,像是即時生成報表、分析異常數據、縮短作業時間,為財會人員爭取更多聚焦策略規劃的空間,提醒轉型不只是工具上的升級,財務人才的數位思維與跨域能力,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彭德全還點出企業在導入AI前常見的問題與風險,並強調EPM平臺能幫助企業將原本仰賴人工處理的數據進行結構化與標準化管理,進而串聯自動化工具,提高準確性與效率。當EPM打下良好基礎後,企業便可透過AI進行動態財務預測、驅動因素分析,協助決策層掌握市場變化下的最佳方向。
研討會壓軸則是由威科集團顧問黃衍璁,介紹生成式AI於財務預測中的實務應用。他分享AI如何協助企業進行數據清洗、自動化報表生成、異常偵測與智慧預測,不僅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更能讓企業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即時掌握關鍵資訊、做出更具前瞻性的策略決策。
面對未來市場變動與決策節奏加快的挑戰,專家建議,企業若欲打造韌性財務體質,必須同步強化數據治理、技術導入與人才培育三大面向,才能真正落實AI與數據賦能的財務預測願景。
標題:財務預測能靠 AI?專家曝「三大關鍵」缺一都會帶來混亂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