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演藝圈中的性別模糊現象愈發顯著。
例如,前小虎隊的成員陳志朋,自2017年开始頻繁以誇張的造型亮相(如透視服、五顏六色的發型和紫色絲襪等),因此受到“令人矚目”的指責。
最近,出身於豪門的向佐也开始走上類似的道路,他通過女裝造型(如深V睡袍、公主裙、時尚辣妹裝等)來吸引流量,自稱“向朵花”,並在直播和紅毯上高調展示,坦言享受受到的關注。
這種變化,令年長的我感到震驚,觀感相當不適,甚至有些惡心。
其實,陳志朋和向佐早期的形象都是很有男性魅力的,棱角分明,輪廓清晰。
展開全文
我對他們的轉型感到不可理解,但仔細思考之後,我認識到這可能與主流年輕觀衆的審美興趣出現了變化有關。
類似那些頂尖明星,無論是拍電影還是出唱片,都需要研究市場,並根據觀衆的偏好來進行形象設計。
在上世紀80、90年代,崇尚英雄形象和硬漢特質是當時的主流,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華語娛樂圈湧現出如周潤發、成龍、任達華、劉德華和萬梓良等一系列硬漢形象,這些人在娛樂圈的地位高於當時的女性明星。
回顧影視作品,也引導了社會價值觀,強調男女有別的責任與道義觀念,這也促成了一系列男性英雄大片的問世。
我認爲,如今年輕男性的形象正逐漸表現出“去性別化”的趨勢,中性妝容、柔美氣質甚至跨性別的表現逐漸成爲新潮流。這一現象的背後,與獨生子女政策和日益優越的物質條件密切相關。
獨生子女通常從小受到家庭的全面關注和資源傾注,父母在培養時更注重全面發展,諸如舞蹈、音樂、美術等傳統上被視爲“女性化”的興趣廣泛接受,而體力訓練則很少被重視。這種教育模式的無差別化,削弱了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同時,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兄弟姐妹間的互動,更多的是通過社交媒體和虛擬形象來建立自我認知,而娛樂產業中流行的“花美男”和“偶像型”男性形象恰好填補了這一需求。
獨生子女由於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他們變得不愿意承擔責任。達到結婚年齡後,受到社會壓力的影響,他們更不愿意結婚生育,而是只考慮個人生活,不愿擔負責任。在社會分工中,性別界限逐漸模糊,生理上也出現了不少“男不男,女不女”的現象。
資本的逐利本性使得他們很清晰地意識到這一趨勢。資本敏銳捕捉到這一變化,通過人設包裝強化“女性化”標籤。例如選秀節目中的“小鮮肉”形象展現出的脆弱感、耽美題材劇中的曖昧美學,均在解構傳統男性氣質。這種商業模式不僅迎合了Z世代對反叛的追求,還通過粉絲經濟將性別模糊轉化爲可消費的符號。需注意的是,這種“女性化”並非真正的性別平等,而是一種被娛樂行業收編的表現策略,其本質仍是流量驅動的結果。
了解這些,也能更好地理解陳志朋、向佐等的轉型背景。
對此不便做出評價,社會和歷史定會做出公正的評論。
標題:向佐,陳志朋異裝取悅觀衆,是不是年輕人已經大比例取向出了問題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