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汽車市場的稅賦結構,長期以來是影響車輛售價的關鍵因素。根據財政部與海關稅則規範,國內針對小客車徵收的稅項包含關稅、貨物稅、營業稅、推廣貿易服務費等,其中針對高價車款,還須課徵俗稱「奢侈稅」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此外,政府亦為推動電動車發展提供一系列稅務減免措施。本文將針對進口與國產車稅率結構進行梳理,並探討未來改革可能的方向。

進口車:一台車,課五種稅
當一輛車從海外運進台灣,政府會依照「完稅價格」(也就是車子本身的價格加上運費和保險)開始課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關稅 17.5%:就是進口商品基本要繳的稅。貨物稅 25% 或 30%:根據引擎排氣量大小來決定,2,000cc 以下是 25%,以上則是 30%。營業稅 5%:這個稅不是直接對車價課,而是加在前兩項稅後的總和上。推廣貿易費 0.04%:比例很小,但還是要繳。奢侈稅 10%:如果車子賣價或成本達到 300 萬元以上,就會被當成「奢侈品」來課稅。
如果你買一台完稅價格為 100 萬元的進口車(2,000cc 以下),光是各種稅就要繳超過 54 萬元,等於買一台車,要多花一半以上的錢給政府。若是 2,000cc 以上,稅金會飆到大約 60 萬元。

國產車:雖然沒有關稅,但還是逃不掉重稅
你以為國產車比較便宜就沒什麼稅嗎?其實也不輕鬆,雖然不用繳整車的關稅,但因為很多零件還是從國外進口,像變速箱、引擎等,也得繳 0%~17.5% 不等的零組件關稅。
主要稅項如下:
貨物稅:同樣是 25% 或 30%,依排氣量分級。營業稅 5%:跟進口車一樣,算在總價上。奢侈稅 10%:車價達到 300 萬元,也逃不掉。
一台國產 2,000cc 以下的車,扣除關稅後稅負還是接近 31%;如果是 2,000cc 以上,稅就變成約 36%。如果是認證的「客貨兩用車」,貨物稅可以降為 15%,整體稅負才會相對輕一點。

電動車稅務優惠
為推動新能源車輛,政府訂定電動車稅務優惠,至2025年底前新領牌的電動小客車可享貨物稅減免:
完稅價格在140萬元以下者:可免徵原本應課之25%或30%貨物稅。(動力211.8匹馬力以下為25%)
完稅價格超過140萬元者:減半徵收 15%。(動力211.8匹馬力以下為12.5%)
例如,一輛完稅價格135萬元、馬力為210匹的電動車,即可享有全額貨物稅免除。若價格為180萬元則需減半徵收15%。然而,高價電動車如售價超過300萬元,仍須繳納奢侈稅。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政策提供優惠,但實際上只有中小型電動車能完全受惠,高價進口電動車仍面臨一定稅負壓力。

刪減貨物稅 或許是較合理且平衡的改革方向
根據上述分析,若希望合理降低車價,同時避免打擊本土汽車產業,刪減「貨物稅」將會是相對穩妥且具公平性的選擇。
首先,進口車與國產車皆須繳納貨物稅,僅差異在於進口車還需額外負擔關稅與推廣貿易費等。因此,若針對貨物稅進行調降,不僅能同步讓國產車與進口車受惠,也避免因削減關稅而造成國產車競爭力下滑的情況。
單純刪除關稅會明顯降低進口車價格,對國產品牌形成壓力,並不利於本地產業的永續發展。
其次,貨物稅的課徵邏輯仍停留在依排氣量分類的時代,與現代車輛多元的動力技術不符,尤其在電動車、油電車逐漸普及的今日,調整貨物稅制度也有助於更合理反映現代車輛效能。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