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中國進口量周減64%、部分亞洲國家貨量激增 運力結構失衡

▲美國關稅後續發展不確定性太高,船公司很難決定是否變更航線佈署。。(圖/取自紐澤西港務局官網)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PTT網友根據Vizion貨運數據公司的統計,貼文指出,相較於3月最後一周(24-31日),美國進出口量在4月首周全球貨櫃預定減少49%,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量減64%;大陸媒體則報導指出,美國的關稅政策讓中美航線無貨可運,部分亞洲國家貨量激增,上周中國到美西貨櫃運價下跌18%,到歐洲運價上漲上漲15.3%,到南美東運價暴漲52.5%。

業界分析,船公司不僅是面臨運價或航線的調整,設備緊張,更是運力結構失衡,供應鏈與運力網路的結構性重塑,而美國關稅後續發展不確定性太高,船公司很難決定是否變更航線佈署。

國內超大型攬貨公司認為,對於船公司來說,船舶調度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每個國家與區域港口條件不同,美國線的船隻不一定適合調到其他貨量激增的航線,另美國線減少的貨量,其他國家也很難較大比例彌補其出現的缺口,另就台灣貨櫃船公司來說,像南美東岸那樣的航線,運力佈局遠遠低於美國線。

貨櫃船公司高階則指出,美國關稅政策變來變去,需要時間觀察,如果中美關稅戰變成長期現象,就需要重新配置船舶,眼前就只能在貨量大幅減少的航線做減併班,貨量激增的航線設法派加班船,聯盟船則是要經過協商討論才能決定怎麼做。

根據中國寧波航運交易所於4月11日發佈的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NCFI)數據,中國至美國西海岸航線運價月減18%。 由於美國川普政府挑起的貿易戰再度升級,許多美方進口商已減少甚至暫停從中國採購,導致航線艙位出現空置。多家航運公司已開始跳過中國港口,將服務重心臨時轉向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出口需求仍強的亞洲國家。

航運分析師Lars Jensen(Vespucci Maritime創始人)在其社交媒體評論中指出:「若中美極端關稅長期維持,未來將看到更多服務網路繞開中國,不僅導致中國出口貨源驟減,也會造成日韓東南亞的出貨暴增,並推動區域性供需失衡。 」

NCFI報告顯示,雖然美線下跌,但其他多條幹線運價反而上漲:中國至歐洲航線運價上漲15.3%、中國至南美東航線運價暴漲52.5%、中國至韓國、東南亞航線運價也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PTT上顯示的數據則是美國來自全球的20呎貨櫃預定減少49%、美國進口總量減少64%、美國出口總量減少30%、美國自中國進口總量減少64%、美國對中國出口總量減少36%。


標題:美國自中國進口量周減64%、部分亞洲國家貨量激增 運力結構失衡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