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時具有雙性特徵者,過去被稱為「陰陽人」,現稱之「間性人」,據聯合國資料顯示,其發生率約百分之○點○五至一點七間,估台灣約十萬至四十萬名間性人。過去間性人無法選擇自己性別,幼年時即被家長指定,成年後可能再花大錢進行性器美容或重建,國內醫師指出,政府應正視其需求,自費重建手術不合理。
間性人因染色體異常或疾病等原因,同時擁有男性與女性的,但可透過性別矯正手術,切除睪丸、陰莖、乳房、子宮等,許多人幼年時被選定性別,成年時恐出現不認同感。因此,於民國一○七年公告手術原則,建議若非經專業評估,不得為未成年間性人進行非必要的醫療矯正手術。
不過在此之前,國內已有不少「間性人」在來不及有前,就被決定性別,於幼時接受過外生殖器矯正手術,而摘除其中一種性器官,有納入健保給付。
高雄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柏諺表示,健保僅給付生殖器官摘除手術,但是間性人成長後,此時所需的隆乳、陰道與陰莖等重建手術,與乳癌切除後重建的義乳、睪丸癌摘除後的人工睪丸,皆為自費;隆乳要價廿五萬至四十萬元,陰道重建卅五萬至八十萬元,陰莖重建更高達六十萬至一百萬元。
衛福部是在七年前公告手術原則,間性人盡量應在十八歲後,依間性人對社會適應狀態,再來決定是否需要「性別確認手術」、「性別肯認手術」。台灣醫學學會常務理事沈秉輝說,有太多間性人為了存到可以重建自我認同的性器官的金額,而耗費多年時光,也在過程中飽受社會眼光的折磨。
沈秉輝分享,曾有位四十歲男性並不曉得自己是間性人,幼時由醫師修補尿道下裂,但成年後陰莖發展短小,希望能增大自己的陰莖,但重建過程卻耗時半年以上,需自費數十萬元,因過程冗長加上費用不足而作罷。
沈秉輝說,這類因重建費用而卻步的間性人不在少數,但因間性人為先天生理異常,商業保險不見得給予理賠,當事人只能努力籌錢才能進行手術。
台灣第一位公開間性人身分的丘愛芝說,政府應將間性人去病理化,視為一種生物自然現象,待當事人成年後自行決定性別,別讓醫師、戶政機關消滅性別。而長大後選定性別後,手術費用應由健保給付。
標題:「間性人」的哀愁 是男是女難自決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