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古代題材的影視劇日益火爆,觀衆的注意力不僅僅聚焦於劇情的展开與人物情感的變化,劇中的人物造型、服飾、妝容、發型等方面也成爲了大家熱衷討論的焦點,甚至逐漸成爲許多人模仿和向往的對象。近期漢服的流行便充分印證了這一現象的顯著性。
然而,這一趨勢也引發了關於古代文化是否被准確再現的激烈爭論。曾經,網絡上對漢服的穿戴和搭配方式展开過廣泛的討論,許多人認爲這種現代版的漢服並沒有遵循古代的穿着規矩,甚至有人指責這種風格對古文化的褻瀆。此外,某些服裝的過度改動和不恰當的穿搭場合,也常常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時常引起廣泛的社會討論。
除了服裝本身,作爲裝扮的一部分,配飾如鞋子、襪子,甚至發型等同樣成爲了人們關注的對象。在古裝劇中,一種常見但卻常被批評的發型——“陰陽頭”逐漸走入公衆視野。這種發型被形象地稱作“陰陽頭”,因爲它看似兼顧了古代男子傳統的束發需求,又留有一部分長發垂肩,增添了飄逸的美感。
展開全文
然而,由於現代人無法用自己真實的頭發再現這些古老的發型,大多數影視劇中的發型都是通過假發完成的,這也導致了發型在視覺上的不自然,假發獨特的光澤使得這種發型顯得十分突兀,遠離真實古代的形象。這讓不少觀衆感到不滿,批評這種造型脫離了歷史原貌,讓古裝劇顯得極爲虛假,觀衆的代入感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古代,飄逸的長發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追求,更是男子身份的象徵。根據古人的傳統觀念,發絲是父母所“賜”,不容隨意剪裁。自小蓄發成爲男子對父母孝敬的體現。男子的長發是他們從幼年开始,持之以恆的努力成果。因此,古代男子的發型不僅是個人的外貌特徵,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和家庭責任感。
古代男子成年後,會舉行成人禮(“冠禮”),這標志着他們正式進入社會,承擔起責任。二十歲左右的男子,經過“冠禮”這一儀式,象徵着成年的轉變。冠禮時,男子會佩戴代表社會地位和身份的帽子,這一過程通常會有長輩和名人親自主持,代表着男子從此可以承擔社會責任,步入成人世界。
在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中,發型的變化通常與年齡、身份以及社會責任緊密相關。成年男子的發型講究“束發”,這不僅僅是爲了美觀,更是禮儀的一部分。束發有兩種主要方式:一種是“全束”,即將頭發全部束起,整潔利落;另一種是“半束”,這種發型將頭發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束起,另一部分則自然披肩,呈現出一種既規範又自由的感覺。
此外,不同社會階層的男子在成人儀式中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富裕家庭的男子,因身份的特殊,會進行較爲隆重的加冠儀式,並且使用貴重的飾物作爲頭飾;而貧困家庭的男子,往往只能用較爲簡單的布巾來代替。在這一過程中,發型也隨着所用材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隨着歷史的發展,發型也經歷了不同的變遷。例如,秦漢時期的兵馬俑形象中,男子的發型大多採用全束形式,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文化和軍事需求。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同的朝代和地區,發型風格逐漸不同。到了清朝,剃發留辮的發型成爲主流,男子前額的發際幾乎被刮淨,只有後腦勺處留有一條長長的辮子,成爲清代男性的標志。
現代的古裝劇,尤其是“仙俠”類的奇幻劇集,雖然設定的時間背景仍爲“古代”,但由於中國歷史的悠久與豐富,一個“古代”可以涵蓋數百甚至上千年。因此,劇集的具體時代背景常常模糊不清,這也使得考證變得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劇組和化妝師往往根據創作需要,創造出一些脫離實際歷史的發型,如“陰陽頭”之類,這種強烈的“穿越感”往往讓觀衆難以接受,產生“出戲”的感覺。
現如今,許多古裝劇在制作過程中並不完全遵循歷史的嚴格考證,尤其是在服飾、妝容和發型的設計上,有些劇集選擇了架空歷史,創造出更具幻想色彩的形象,而另一些則力求精確還原古代生活的點滴。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古裝劇中,既有符合歷史考證的嚴謹之作,也有因突破傳統而帶有強烈虛構色彩的創意劇集。這種虛實結合的古裝劇,雖然極富娛樂性,但也讓人思考,歷史究竟該如何在銀幕上呈現,才能讓觀衆感受到真正的“溫度”和歷史的厚重感。
標題:古人常束發,爲何現代的古裝劇偏愛頭頂束發,後發披肩的陰陽頭?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