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分享自身經驗:特殊兒難帶 家長是加害也是受害者

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苗慄縣身障服務中心社工督導林彥宇說,自己服務過許多過動症家庭,有些父母不知如何管教特殊孩童,反變成施虐者,既是被社會局責備的加害者,也是不知道怎麼愛孩子的受害者。記者林琮恩/攝影

幼時罹患注意力不足(ADHD)的林彥宇,曾擔任兒少保護,目前在苗慄縣身障服務中心擔任社工督導。他體認過動症家屬照護辛勞,也遇到許多不知如何管教特殊孩童,反而變成施虐者,「這些家長雖是被社會局責備的加害者,也是不知如何愛孩子的受害者,需要更多社會資源協助。」

林彥宇曾擔任三年兒保社工,負責處理兒虐調查處遇,發現服務個案中,每十位就有六至七位,家長施虐與孩子有過動症、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候群等身心症狀有關。曾有一位媽媽帶著過動的孩子到公園遊玩,轉身拿東西,大約只有卅秒,孩子拿鵝卵石砸了其他孩子,這位媽媽只好不斷道歉。

「溫柔對待孩子需要能量。」林彥宇表示,特殊兒童和青少年的家長遇到教養上的困難,其他家長難以體會。他在國小三年級時確診過動症,父母為測試病情嚴重程度,要求他出門買醬油,從家門口至巷口超商數百公尺距離,他卻在社區中遊蕩二小時,才終於抵達。此時默默在身後關心與觀察的母親,早已流下滿臉淚水。

「對過動症孩子說話時,家長語氣應溫柔堅定。」臨牀心理師金融表示,過動症孩子具高敏感人格特質,以指使、責備語氣說話,反讓孩童焦慮,更難聽從指令;若發現自身情緒已抓狂,應在顧及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離開現場,「控制好情緒,孩子才能從父母身上學習,發展穩定情緒狀態。」

台北市西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說,過動症孩子優勢能力包括創造力、運動等,家長應以正面角度看待孩子發展,協助其找出發展方向。


標題:社工分享自身經驗:特殊兒難帶 家長是加害也是受害者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