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習慣是決定錢能不能留下來的關鍵。(圖/取自photoAC)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明明收入穩定,卻總覺得錢不夠花、難存到錢,不少人以為解決金錢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努力賺更多」,卻忽略了平常花錢的習慣,以及對金錢的認知,才是錢有沒有辦法留下來的關鍵,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財務健康狀況並不清楚,國外網站《》列出三種會讓錢變少的行為,快來看看你有沒有!
一、對金錢缺乏正向連結,陷入「賺了也不夠」的迷思
還記得第一次領到薪水的感動嗎?一拿到錢就想要好好犒賞自己的衝動,或許至今仍存在,但若缺乏正向金錢觀,無論收入多少,財務壓力依然如影隨形,許多人一邊拚命工作,一邊又迅速把薪水花掉,卻從未思考金錢帶來的真正價值。
但你有沒有注意到百萬富翁或億萬富翁的理財模式,他們擁有足夠讓他們每天過著奢華的生活,但他們沒有大肆揮霍,反而更重視「資產運用」而非「消費炫耀」,企業家們即便身價上億,依然維持穩定生活步調,將資源投資於創造價值與其用花錢來填補空虛,不如轉向建立正向的金錢關係,重新理解「金錢是為我服務」的信念,才能讓財富開始累積。
二、過度依賴「犒賞式花費」,忽略日常的財務漏水點
「今天好累,獎勵自己一杯星巴克」、「這週辛苦了,買件新衣犒賞一下」這樣的對自己好的行為聽來很合理,卻可能是每月戶頭赤字的根源,根據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的研究,至少有10%的成年人存在「強迫性消費」傾向,雖然不至於達到病態程度,但長期下來依然可能造成財務失衡。
專家建議,不妨每天檢視自己的「小支出」,記帳不只是為了紀錄金額,更是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的購買動機:是真的需要?還是只是在情緒低落時尋求慰藉?找到癥結,才能停止讓金錢悄悄流失。
三、忽略心理根源,不處理深層金錢焦慮
你是否經常刷卡後才後悔,或不停購物來緩解壓力?強迫性購物症(CBD)其實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心理障礙,常與情緒障礙、焦慮症和衝動控制問題相伴。根據《》指出,這類狀況若不處理,會長期影響生活品質與財務狀態。
若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報復性消費」,可以從減少信用卡使用開始,改為現金交易,並尋求心理支持或行為療癒,重點是覺察並不代表你失敗,而是走向財務成熟的第一步。
標題:不是不會賺,是花得太快!3種日常習慣正在偷偷掏空錢包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