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美國,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昨(7)日指出,未來談判重點方面,台灣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並盤點出七大類,包含數量限制、海關障礙、技術性貿易障礙、檢疫措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業障礙、投資障礙,都將積極處理,以利雙方談判。
經貿辦指出,非關稅貿易障礙是美方評估貿易夥伴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標,將積極解決多年來非關稅貿易障礙。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日前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在提及台灣部分,除說明台美間設有「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及「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討論機制及相關進展,繼而分別依關稅、非關稅障礙等說明美方關切事項。其中美方點名台灣對美國汽車、美豬、美牛等設限。報告指出,台灣對與汽車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指出台灣對美國豬肉的標示要求,錯誤地暗示美國豬肉產品有食安問題;部分美國車商希望定期引進新款美製車型來促進消費者對自家品牌的興趣,但在台灣遭總量管控等問題。
經貿辦當時回應,對於美方所提貿易障礙評估,政府一向秉持善意與各國溝通,各主管機關會以專業態度與美方持續溝通討論。
不過當時這份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公布時,對等關稅政策尚未揭曉,隨著台灣將遭美國加徵32%關稅,賴總統已表明,台灣將不採報復措施,而是要與美國展開零關稅談判,其中更表態要積極處理非關稅貿易障礙,是否會如外界預期,調降汽車關稅、或有其他鬆綁措施,仍待觀察。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台灣已提出五項應變策略,包含透過談判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提出產業支持計畫、推動產業升級、推動台灣加1、開啟產業傾聽之旅。
標題:因應美國對等關稅 非關稅障礙盤點七大類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